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144号提案的答复函
李长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建议》(第14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我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个,搬迁6871户27544人。在建设初期,我县科学规划发展蓝图,采取安置小区规划、设施配套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项规划”同步编制、同步推进,做到安置点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促进安置点在规划布局、生态保护、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继续加大投入配套
充分挖掘预算内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各类债券潜能,围绕搬迁群众好就业、好就医、好就学、好办事、好生活“五好”目标,加大安置点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需求配套投入。一是加快配套项目建设。依托安置点现有公共资源基础,优先安排教育、污水垃圾处理、卫生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等保障民生项目,加快补齐移民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好峦庄镇街坊移民点红白理事房、商镇老君移民社区综合用房、竹林关镇江北新区红白理事房等项目。二是强化社区服务管理。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创新,采取独建、挂靠、融入三种方式,将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群众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把党的管理向安置小区和搬迁户延伸,围绕全县11个移民安置点384名党员,成立挂靠党支部,丹水、老君、凤冠3个大型安置点社区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对安置点社区实施层级网格管理,引进物业公司对安置点统一服务管理,设立警务室、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有效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三是推进示范社区创建。积极引导800人以上安置点实行“要事联商、平安联动、文明联动、脱贫联扶”四联机制,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多样化、多元化。围绕“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保障脱贫、管理规范、秩序良好、群众满意”的创建目标,全面推进凤冠新城、竹林关江北、商镇老君等9个“双示范”社区创建。
二、挖掘资源,巩固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帮扶、专业中介、自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帮扶体系。一是加强劳务协作。借助雨丹协作契机,加强与江苏等发达地区劳务协作,积极组织企业在大型安置点举办招聘会,送岗位、送信息上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实现高质量转移就业。二是鼓励自主创业。集中安置点配建的商铺,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办法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人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投资创办经营实体,给予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做强社区工厂。引进了商洛众坊服饰、万鹏辉电子厂、陕西雅尔艾集团商洛鹤秦服装有限公司、恩典服饰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600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全县社区工厂和扶贫基地累计达32个,确保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四是开发公益专岗。按照安置社区的规模和管理机制,设立环卫保洁、物业服务等扶贫特色公益专岗,制定竞争上岗、创优评差等激励机制,做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
三、创新管理,促进群众生活融入
加强安置点群众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德治建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安置点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积极为安置点搬迁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强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方式适应性培训,增强安置点搬迁群众公共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文明程度,帮助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充分激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联系人:刘丹勇,电话:0914—33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