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丹凤史志地情专栏 > 正文
庾家河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从这里发轫
时间:2017-09-21 10:46 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张红中 张松


 

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省洛南县庾家河镇(今丹凤县庾岭镇),12月10日在杨家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会,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同日发生了事关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庾家河战斗。此后红二十五军以丹凤为中心区域,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掀起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先后建立了1个边区、2个县苏维埃政府及13个区46个乡314个村的基层苏维埃政权——

 

血染庾家河

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最后决战

 

23日中午时分,经过两个多小时“晕车版”崎岖山路行程,本报“15年西凤 红色坐标·追寻长征的陕甘宁足迹”第一路采访记者抵达莽岭深处的丹凤县庾岭镇,这里是红二十五军和敌军激战,并以此为中心区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方。

 

随行的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告诉记者,1934年12月10日上午,国民党第60师先头部队第360团经大石河进陕,从鸡头关推进到洛南县庾家河镇(今丹凤县庾岭镇)街东的七里荫,由于红二十五军布于庾家河东山坳口的排哨疲劳麻痹,敌军很快抢占了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当哨兵发现时敌军借地势开始向军部驻地庾家河街发起进攻,中午1时接火,红二十五军手枪团迅速赶到前哨阵地,一面拼命狙击敌人,一面派人到军部报告。

洛南县庾家河镇(今丹凤县庾岭镇)地处洛南县、商县(今商州区)、商南县的接合部,山大林深。此时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在庾家河街召开第18次常委会议,讨论建立新的根据地问题。听到枪声后立即中止会议,接到手枪团的报告,组织部队奔向前沿。副军长徐海东首先带领223团跑步出发,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各带一个团迅速跟了上去,指挥部队实施反击。徐海东带领223团向敌发起冲锋,夺回了东山坳口,224团、225团也迅速出击并占据了坳口南北两侧高地,协同223团将敌击退。这次战斗,从军长到炊事员全部投入,就连周少兰等7名女护士也来参战。

“庾家河激战中,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钻进去由颈后穿出来,满头满身全是血,不省人事。这时敌第60师的后续部队335团、357团也相继赶到,在迫击炮和机枪的轰击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激烈的争夺全面展开;激战中,军长程子华也身负重伤,全体指战员在吴焕先的指挥下殊死奋战,山梁子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经过29次反复冲杀,红二十五军共毙伤敌人800多名,终于挫败了敌人的追击。”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说。

 

据刘建军主任介绍,庾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是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场决战。“战斗造成干部战士200余人伤亡,军长、副军长和多名团营干部身负重伤,这一战斗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尾追,结束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刘建军说。

据介绍,为铭记红二十五军在庾家河的战斗,丹凤县委、丹凤县政府1982年在七里荫岭建起了庾家河战斗纪念碑,并建造了四角亭做保护,纪念碑正面的“庾家河战斗纪念碑”由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中纪委原副书记郭述申亲自撰写;2001年10月,曾经历这次战斗的军事科学院原政委王诚汉将军为重新整修的庾家河战斗纪念地题词:“越雄关险隘,树长征精神”。

 

庾家河会议

做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的重大决策

 

23日中午,在丹凤县庾岭镇杨家药铺门前,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指着挂在墙上的“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牌匾告诉记者说:“庾家河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提出了建立鄂豫陕根据地的重大决策。”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镇杨家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徐宝珊主持,省委常委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出席。会议根据中央1934年2月指示信和省委第14次常委会议精神,讨论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决议草案》认为鄂豫陕边国民党的统治比较薄弱,群众生活苦,容易发动斗争,地势条件有利于红军防御和作战,距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较近,有利于配合,因此这里“无论如何是适应我们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并明确提出了“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战斗口号。

庾家河会议当天,省委常委、秘书长郑位三根据会议制定的方针和任务,起草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传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申明“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等等。这份传单在当地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庾家河会议后,中共鄂豫陕省委肩负起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蔡川整编

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做准备

 

1934年12月11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移至洛南县庾家河镇(今丹凤县庾岭镇)西15公里的蔡川镇,对部队进行整编。因战斗减员过大,撤销第224团,充实到第223团和第225团,省委将军部的部分领导人做了调整: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改任军参谋长,省委秘书长郑位三改任军政治部主任,调曾任省委常委、“肃反”中被错误撤职下放第224团任政治处主任的郭述申任军政治部副主任,部队整编后有第223团、第225团和手枪团共2500余人。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蔡川休整过程中,向干部战士传达了庾家河会议的决议,整编了部队,健全了军部组织,配备了领导,埋藏了多余的武器,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创建根据地的准备,1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军主力由蔡川出发,经庵底出老君峪,避开龙驹寨沿丹江而上,宿营茶房街与棣花街一线。 ”丹凤县委史志办主任刘建军介绍说。

1935年5月中旬,在庾家河成立的中共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广泛建立苏维埃政权,依靠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创建和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在丹凤县境内建立了龙驹寨、梨园岔、孙家山3个区苏维埃政府及百顷湾、灰池子、峦庄、蔡川、庾家河等乡苏维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