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女支书—杨松梅
表 她,失去了村医的丰厚收入和悠闲清静的日子, 克己奉公,勇挑重担。她,迎难而上,艰苦创业,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毛坪村迈入了小康村行列,得到群众的爱戴。她就是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梅。
年近花甲的杨松梅,1965年从商南县嫁到丹凤县毛坪村。她从医几十年来,以高尚的医德和过硬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她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丈夫是商南县爱卫会退休干部,儿女们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干村医收入可观,可谓山村里的殷实户。儿子在商南县城买了一套家属楼。杨松梅本应和老伴住进县城轻轻松松安度晚年,但在4年前,她却在村上当上了支书。
毛坪村有6个村民小组,234户,936人。村民分布在毛坪、石门两条狭窄的深沟中,武关大河阻隔了进村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容易受毁,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简易公路通到了村子。每逢汛期,群众只能眼睁睁看着山洪而下,冲毁道路和耕地。遭受98年“7.9”特大洪水灾害的毛坪村还没有喘息过来,2001年“8.14”特大雹雨灾害再次对该村进行了袭击,道路和河边地几乎全毁。洪涝灾害仍然时时刻刻威胁着毛坪村900多口人的生命财产。加之村上历史遗留问题多,群众矛盾纠纷多,村组帐务混乱、债务累累、工作瘫痪、人心涣散、群众收入低下,没有人愿意收拾这个烂摊子。 2001年,镇党委派人多次深入该村走访党员、群众,寻找村支书的合适人选,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村医杨松梅。但是杨松梅已经54岁,生活相对比较舒适,她能干这个支书吗?镇党委派人到她家谈话,有着31年党龄的杨松梅,以一个共产党员与生俱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毅然放弃了村医的丰厚收入,挑起了毛坪村的重担。她 说:“既然大伙信任咱,咱也不能光顾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咱也应该为大伙干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刚开始,全村人议论纷纷,有的给予希望,有的担忧,也有一部分人风言风语,丈夫和儿女也为她的举动深感不解。她顶着各方压力,一声不吭地四处奔波,工作起来。家,也就慢慢地成了她的临时驿站。
上任伊始,她首先从理顺各方关系,统一干群思想,谋求发展出路入手。挨家挨户的座谈、走访,找党员、老干部寻求发展良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与党员群众推心置腹的交谈,最终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在毛坪,要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恢复粮田、发展村域经济,修路修堤是摆在杨松侮面前的头等大事,但是村上外债2万多元,恢复粮田、道路谈何容易?于是她拿出自己的钱,上镇跑县,找领导,反复介绍村情,争取支持。她跑项目时经常带着干粮,出门尽量搭乘便车,晚上赶不回去就住在亲戚家,有时没有车一走就是几十里。有一次,她在上县时,由于没有遇到车,在步行中布鞋磨破了,她舍不得花钱买,便在亲戚家借了一双,穿回了家。就这样,为了争取项目,她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跑了多少次。她那为民实干精神感动了有关部门,最终同意在毛坪实施粮援项目和土地复垦工程等项目。2003年10月,工程开始实施了,村上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杨松梅担任总指挥.她背上铺盖,在工地上安营扎寨,与群众同吃同干。项目的实施为彻底改变毛坪恶劣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高质量、高速度、很安全地完成工程任务,究竟怎样抓?杨松梅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抓起。在分配工程时,她的丈夫、儿女都是居民户口,原本不分工程,但是她却先给自已划分了3个人工程。她在村干部会上讲道:“我们干部绝不能搞特殊化,要想让群众干,自己必须带头干。”白天她一方面组织群众施工,忙前跑后搞协调、抓安全、促进度、保质量,一方面还要抽空完成自己的工程任务。在杨松梅苦干实干精神的感召下,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干劲十足,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劳的感人场面。工地上有70多岁的退休教师,也有十几岁的学生,望着他们一个个卖力的样子,杨松梅一会嘱咐这个歇会,叮咛那个慢点,注意安全,一会跑前忙后的帮这家推车子,帮那家抬石头。群众不忍心看她整天忙忙碌碌的样子,担心累垮了她,都劝她歇会儿,注意身体,她却一边应声着“没事”,可人却已跑到前面的几米处。
就在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的时候,她宝贝孙子出生了,儿子再三打电话催促她尽快前去帮忙照料。她在激动之余又不得不向儿子解释:“我真的很想见见孙子,照顾她娘俩,可眼下工程正在关键时刻,我真的走不开啊!”她最后让丈夫请了个保姆帮忙照顾,一个多月连一天也没照看孙子。
工程已开始十几天了,但项目手续复杂,工程物资不能及时到位,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开展,她便拿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先购买物资,并充实村上办公经费。开工以来,她个人已垫付资金8000多元。当其他村干部担心以后村上还不上垫付款时,她却说:“这是造福我们毛坪村子孙后代的工程,群众积极性这么高,完成工程是大事。”她就是这么一个一心为群众公而忘私的人。2003年腊月,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她从县上调运物资,等拉到武关河时,天已黑了,一辆8吨水泥车陷进河中,她叫来12名劳力,大家一看掀不动,加上寒水刺骨,没有人愿意下河,她便第一个跳入冷若冰霜的河水中,在她的带动下,所有人下了水,水泥一袋袋卸下了车,她却冷得倒进了水中。杨松梅在工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她的带领下,群众的热情极高,经过近一年的大干苦干,移动土石方5.4万立方,新修了宽5米的堤路结合工程3200米,排洪渠9条1800米,恢复耕地500亩,新增耕地200多亩,拓宽改造毛坪村至商南县试马镇清泉村公路3公里,兴修人畜饮水工程两处,解决了两个组54户228人和350头牲畜的吃水难问题。在2004年汛期来临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路、堤、地修复工程。现在听村民说:“有几次他们听到杨支书在武关河放声大哭,还因为出啥事了,后来才知道争取项目和为村上办事太难了,她用痛哭消除委屈。”2004年腊月二十四,一直在工地上搞运输的刘民根来到杨松梅家硬缠着要领取工钱,但工程款早已超支,没办法。杨松梅只好与老伴商量后,拿出准备购年货的800元钱,先付给他。
基础条件改善了,如何使群众致富?杨松梅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项目,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她请来全国劳模、商南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和技术人员对全村土壤进行抽样化验,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审视毛坪村的全局,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召开党员、村组干部、老干部、农村能人座谈会,研究制定了毛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将茶叶、油桐、板栗、劳务输出作为主导产业,然后结合退还林工作,对全村每座山、每块地进行规划,在产业规模和效益上下功夫。贫困山村办点事可真不容易,不幸的事发生了。去年,在千亩板栗园建设工地上忙了多半天的杨松梅刚下山,听家里人捎信说镇畜牧中心紧急通知领取畜牧疫苗,不顾疲倦的她拿了两包方便面又急匆匆地往镇上赶,在途中,她乘坐的车翻落到5米下的武关河,经丹凤县医院诊断为腰椎四、五节压缩性骨折,急需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后休息一年再做第二次手术,才能根治,否则随后有可能造成下肢瘫痪。“啊!两年,我不做手术。”她确实不想做手术,因为在她的努力下,民心刚刚凝聚起来,村民致富愿望刚刚燃烧起来,她怎能再等两年呢!医生劝说她,家人恳求她,她还是断然拒绝了,决定保守治疗,仅住了40多天医院就回到家。后来又开始出没在板栗园、茶园和经济林带中。在退耕还林工作中,上川组村民张中良不积极参与,杨松梅先后4次到他家做工作,才使他栽上了板栗树。后来,杨松梅又看到张中良的母亲常年有病、经济比较困难,就连续3年将自已领取的640公斤和128元退耕还林粮钱送到了他家。村民赵士芳因家务事情与妻子打架闹离婚,板栗建园就缺他家没参与,杨松梅得知后,连续4天晚上做工作,每晚凌晨多才结束,最终使他俩合好,栽植板栗50亩,如今他家坡上的板栗已挂果。杨松梅在工作中总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实干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群众深有感慨地说:“象她这样的好支书,我们不支持她的工作良心上过不去”。经过努力,毛坪村建起茶园1864亩,板栗园1000亩,山萸经济林6000多株,油桐1000多亩。另外,她利用老伴交际面广、路子宽、信息灵的优势,积极组织富余劳力到金矿、煤矿及西安、广州等地打工,全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200多人,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元。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毛坪村摔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02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验收命名为小康村。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985元,比她上任前的989元净增840元。
杨松梅当支书以来,已经放弃了村医这门“营生”,但村里又没有医生,为了使自己的医疗技术继续为大伙服务,她主动担负起村上的妇幼保健工作,并利用空闲时间当起了义务村医,有时爬山涉水跑几十里以外为患者看病,义务给农村妇女接生,从不收费,她服务态度好,那怕再忙再晚,都随叫随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村五保老人田角善因泌尿系统有病,经常需要导尿,女人给男人导尿,村里人议论纷纷,但她并没有因为满城风雨而终止给老人义务看病,并且一直照料老人4年之久,仅她个人买药就有500多元。由于交通不便、距医院又远,救病人的命是常有的事。30里外的段湾村一产妇难产,请杨松梅去看,当她赶到时,产妇胎盘剥离不下,情况十分危急,她果断采取开水热服、手取下来的办法,救下了两条生命,她分文没收,至今还叫不上那个人的名字。她行医以来,治好病人千余人,涉及周边12个村,义务就医就达360多人。经济收入虽然减少了,但是她说她在别人的快乐和幸福中,感觉到比以前生活得更充实了。
杨松梅带领全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她历任四届县人大代表,多次被县委和镇党委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有人问她:“你干支书以来,在个人资金和精力上投入那么多,现在身体健康也有风险,一点都不后悔?”她说:“我干支书四年来,确实有得有失,但是我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要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都划算”。
她争取县财政局投资10万元,发展茶叶。党员金少锋种植茶叶25亩,去年初步见效,收入上万元。目前全村发展茶叶1864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