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因形似"商”字得名,因“四皓”闻名,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南一公里,丹江南岸,海拔1010米。“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年龄都是八十多岁,须眉皆白,衣冠甚伟。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得,后来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世称之为“商山四皓”。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四位隐士的名号与事迹。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也许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怀,“商山四皓”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中。歌咏“商山四皓”似乎是古代贤达俊杰的一项必修课和命题作文,千百年来"商山四皓”主题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诗圣”杜甫 与“诗仙”李白的交游情深,虽没来商山,但对“四皓"仰慕已久,放歌抒情怀,为“商山四皓”文化留下一抹浓彩。《全唐诗》中有一首杜甫的(昔游》,忆昔日游幽燕所见,感人才济济,谁能求贤?如果君王能求贤,世上岂止有“商山四皓”、诸葛亮、姜太公等人吗?叹自己终与庞德公一样漂泊楚山。诗云:“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诗以咏怀,杜甫感叹人生得失悲凉。他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天宝中授京兆府兵曹参军,肃宗时任左拾遗,后弃官去成都,晚年流居湖南耒阳,酒醉弃江亡。《昔游》全诗较长,大意为回忆过去他曾与高适、李白同游,在山东单父台上赋诗闲聊,说到关于人才的问题,诸如汉张良策划太子刘盈请“四皓”出山、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任军师等,而自己则和庞德公一样,携家漂泊,终老山林。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记载,从杜甫1440多首诗作来看,他和李白相关的有近20首。王维、李白、郑司户和苏少监先后仙逝,他们四位都是杜甫特别欣赏的文艺天才。毫无疑问,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和现实主义”诗圣”杜甫是大唐诗歌艺术创作的两座高峰。唐代史诗《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杜甫在中国诗坛的现实主义创作耀眼千年。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43岁时在长安数侍游宴,酒醉中被唐玄宗召见,使气耍怪洋相百出,抬脚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出尽风头宣泄不满。第二年(公元744年),他被高力士、杨玉环、张垍等人设套谗毁,唐玄宗赐金放还,驱逐出皇城。李白三月出长安,越秦岭入商州东下,在商山寄情山水赋诗抒怀。孟夏时节,44岁的李白和31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趣味相投,品酒吟诗,惺惺相惜。
杜甫十分同情李白的遭遇。李白对杜甫情同兄弟,和杜甫、高适等漫游梁宋(开封至商丘)的时候,吟诗作赋,采药炼丹,他写杜甫的诗现存有4首(其余散佚了)。
杜甫晚年在《昔游》诗中写到“四皓”,一方面,他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受史书和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诗》的影响,对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义薄云天很是敬仰崇拜;另一方面,因李白等文化名流留恋商山,著诗较多,受其感染唱和,怀念与李白的交游情谊,对政治和人生的感慨,留下诗歌一绝。李白对“商山四皓”亦非常崇拜,一生三次到商州,写下《商山四皓》《过四皓墓》《秋夜独坐怀故山》《别韦少府》《答张相公》《览镜书怀》等五律诗。在商洛,李白还写下了《山人劝酒》《答杜秀才五松见赠》《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东武吟》《赠韦秘书子春》等诗作。
历代文人墨客过往商山古道、歌咏"四皓”的诗词成百上千。仅李文实先生著《商山四皓诗词集注》一书收集的古诗词就达500余首。这些给我们学习研究“四皓”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存,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历代诗人歌咏“商山四皓”的诗和其他诗书歌赋可以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当代丹凤籍著名作家贾平凹、陈仓、陈年喜、王家民等秉承传统,继往开来,创作出大量有秦汉风骨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贾平凹、陈仓、谭易等牵头,丹凤县组建“商山四皓”文化学会,对"四皓”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常年向热爱“商山四皓”文化的世界华人征文。贾平凹亲自担任总顾问并题写《商山四皓遗风千年》刊名,发起研究“商山四皓”。西安理工大学书画院院长王家民教授身体力行,多年潜心研究“四皓”文化,撰写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并绘制系列国画,贾平凹、陈彦等商洛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鼎力支持,传承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延伸和放大了“商山四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
“商山四皓”作为影响深远的一张亮丽历史文化名片,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拓视野,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为新时代农文旅发展注入新的“历史养料"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