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凤 > 招商引资 > 工业园区 > 正文
关于加快丹凤高新区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时间:2025-01-02 10:58 来源:丹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丹凤县副县长 马苑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则需要有以县域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战略性平台来发挥核心承载和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县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丹凤县按照“县域发展抓工业工业发展抓园区园区发展抓服务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集中”的发展思路于2024年1月在原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申报获批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6.2201平方千米。截止202412月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33.3万平方米,入住率76%。固定资产6.5亿元,驻企业60家,其中规上企业3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1%。

一、丹凤高新区现状

        一是“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新区根据全县重点打造“葡萄酒、文旅康养、智能制造、特色农业”四大产业集群及十大产业链发展定位,按照“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合”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板块布局,已基本成了中小企业孵化园北坪现代工业产业园、棣花新型建材产业园、王塬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通过打造“一园区”模式,有效解决了园区发展土地空间限制瓶颈、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区域内产业链配套水平,真正让园区在保持自身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资金、品牌、信息等资源共享,加快形成大园区发展格局。

        二是特色主导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高新区坚持内生培育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丹凤葡萄酒、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康养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格局。丹凤葡萄酒产业集聚了丹凤酒庄、东凤酒庄、安森曼酒庄等“二厂四庄”龙头企业,丹凤葡萄酒被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安森曼酒庄被命名为“醉美”中国葡萄酒庄,依托酒庄推动实现产旅融合多元化的发展局面。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了天元电子、荣盛电子、鑫伟电子等企业,在北坪现代工业产业园现有2万㎡标准化厂房和178亩工业建设预留地,在王塬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建7万㎡标准化厂房和100余亩工业建设预留地,能满足不同类型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生产需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了尧柏水泥、朝阳动力电池、渭河生态集团、龙桥环保科技等企业,在锂离子电池、超高性能混凝土、碳酸钙阶梯利用、新型墙体材料、尾矿综合利用等领域规模总量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越来越优,成为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企业。绿色康养产业集聚了新雨丹、九谷艾草、艾寿堂生物科技等中医药企业以及李氏凯农、五谷源等绿色食品企业,新雨丹建立的中医药物资储备库是陕南唯一经商务部备案的国家级中药材物流储备库。

        三是要素服务保障持续优化。高新区围绕建设高标准特色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目标,以提升园区营商环境、优化服务企业效能为抓手,推出“土地、资金、能耗、配套、环保、人才、科创、服务8个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清单一专班”全代办服务,推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见面办理等模式,以及容缺办理、告知承诺等制度,保障项目全生命周期,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在配套设施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要求,同步完成道路、污水处理、电力、通讯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交通、住宿、就餐等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企业快速入驻创造良好条件。在机构改革上,创新设立“科技创新部”“金融服务部”,强化了园区发挥牵头抓总、畅通向上对接、向下服务的渠道,科技型企业占比从2020年的34.1%增长到52.3%,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1家增长到2024年的7家;高新区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企业融资服务及高新区“建设-融资-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新区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一)存在问题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园区孵化服务能力不足,市场化、盈利能力不高,存在搞“房东经济”、关注低端服务现象。金融与科技融合度不高,适合科技企业的产业基金、创新型金融、融资类产品相对较少,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力也不强,高成长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瓶颈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规模偏小,葡萄酒产业品牌知名度仍需重塑中药和食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不够产业发展整体对资源价值利用不充分产业链亟需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头部企业数量较少。园区能够培育壮大的科技企业不多,缺少能起引领作用的核心领军企业、高成长独角兽类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产品研发、新品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水平较低,亟需引进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和战略合作资源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不够。园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体规模偏小、高端人才领军团队集聚度不高,同高校及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高层次创新平台及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有待集聚,亟需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科创飞地等开放协同创新模式链接全省乃至全国创新资源全面赋能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二)政策机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叠加、苏陕协作政策支持及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为县高新区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力扶持陕南循环经济建设,为丹凤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高位谋划项目、链接项目资金提供更多政策机会三是商洛市“商丹一体化”“一都四区”“一体两翼”等战略实施,为丹凤县高新区链接全市产业创新资源、产业链相互融通发展带来政策红利。

        三、加快高新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集群发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坚持把高新区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围绕发展“两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医药,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班子,一个协会”的思路,集中财力资源,不断夯实主导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实现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同时,按照“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批重大项目和若干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思路,推进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并完善现代化物流网络,持续构建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生产效率高、亩均效益好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支持区内骨干企业“业务链上云”,引导企业主动应用云上数据服务,利用云上信息系统整合发布生产资源和市场供需信息,促进企业关键环节的数字化集成。

        二是加快培育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做强葡萄酒首位产业,用好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集中研发葡萄酒大单品,带动丹凤葡萄酒品质和品牌提升,引领产品和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支持天元电子、中天禹辰、新雨丹、朝阳动力龙头骨干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拳头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单项冠军支持山水致诚、旭远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五谷源等企业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搭建企业供应链供需对接、资源互通、企业互助的对接平台,动态发布重点企业、核心产品,打造高新区产业直播经济、数字经济,形成“线上+线下” “产品+服务”“体验+场景”营销新模式。精准开展上市辅导、融资对接、政策咨询等企业上市服务,分级分类支持有条件企业在新四板或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秦创原专区挂牌争取在科创板、创业板、主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

        三是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围绕葡萄酒、绿色康养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链,明确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定期更新产业链招商图谱和产业链招商路线图,实施标准化厂房精准招商、靶向招商。紧扣东部产业转移机遇,锁定“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以商招商、叩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定期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产业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项目对接会及“路演活动”,宣传丹凤产业优势和招商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户丹凤。

     (二)坚持创新驱动,强推企业提质增效

      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依托科技经纪人丹凤队伍,深入开展技术成果挖掘、筛选、撮合、对接、跟踪等全链条服务对接市科技成果库及省级相关平台建立丹凤县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精准孵化一批小微企业,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支持华侨、企业家、返乡青年、行业工匠等群体创业,强化创业指导、路演和技术支撑。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以入股或新设企业主体等方式,在高新区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加大与秦创原(商洛)飞地孵化器协同合作,吸引主导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飞地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企业需求标准厂房、中试研发中心、主题楼宇、企业独栋办公楼等加速载体,吸引孵化毕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驻。加快省内地级市高新区协同合作在丹凤建设“托管园区”,承接一批制造型项目和企业。

        二是建设主导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县域四大产业集群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引导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院、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丹凤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和葡萄酒公共技术平台,提升葡萄酒全产业链科技服务水平。依托新雨丹等企业,谋划建设中药制剂工艺验证中心,为中药新药研发/生产、中药饮片研究、天然保健食品研发/生产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新工艺验证提供服务。搭建电子信息材料检测专业化实验室,支持测试评价技术攻关、检测新方法、新标准开发与推广等,围绕高端电容电阻、石墨烯材料等研发需求,提供超高压等极端检验检测环境。

        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接全省中医药、电子信息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工作站(丹凤)分站,全产业链推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生产应用推动新雨丹中药材博士(专家)工作站等现有平台提质增效,联合企业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人才联合培养科技项目申报等合作构建“企业+专家团队”协作机制,组建丹凤葡萄酒产业绿色康养产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成立产业技术服务推广机构,协助市场主体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关键问支持企业申报采取自建或共建的方式新建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平台联合高校院所攻关高端电容电阻“卡脖子”技术高性能钒铝合金高速加工技术、中药材提取纯化技术等。

        四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培育体系建设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对优质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设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辅导,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评尽评”,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瞪羚企业建立“小升规”工业企业培育库,分类别、按梯队进行培育扶持和跟踪服务,支持入库企业加快成长为规上工业企业。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榜单,为企业开展政策精准化差异化推送匹配,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向更高阶段晋级。

    (三)坚持深化改革,强化要素服务保障

      一是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强园区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完善考核激励措施,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加快同市县编制部门对接,抓紧完成高新区机构改革,完善党工委、纪工委和内部机构职能职数设置,开展去行政化改革,突出主责主业,全面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发展主责主业开展工作,真正发挥省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积极对接上级国土管理部门,保障高新区产业用地供给,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园区重点产业项目用地。要通过系列手段对高新区现有土地情况进行排查清理,推动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落后、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转产或重组,通过政府回收、入股联营、股权转让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盘活存量闲置用地。要持续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工业项目差别化用地模式,实行M0等新型用地模式构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差别化用地体系;鼓励工业“上楼”,按照“厂房+写字楼”复合标准建设方式,配置适应企业批量生产需要的空间格局,纵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提供高效金融服务高新区应依托现有投融资平台,逐步完善以“财政投资为先导、金融信贷为支柱、企业投资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园区内开设分支机构,探索开展动产质押、信用贷款、科技保险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信贷业务。积极联合银行机构,持续面向区内企业推行“两山贷”金融产品,提高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额度,联合区内外金融机构推出GEP生态价值贷全面开展GEP核算,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积极争取陕西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建立高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合作,重点投资种子期初创企业、科技小微企业,打通微小企业“融资难”瓶颈。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围绕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绘制人才图谱,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不断升级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以创业成功人士恳谈会、招商引资洽谈会、校地合作交流会等方式精准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建立葡萄酒产业发展科研创新、企业管理、文化推广、市场营销等多重专业人才队伍,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学院等高校的人才培训合作,定向培养高素质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葡萄酒产业顶尖技术专家团队鼓励高新区企业联合“科学家”申报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制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商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服务团”等人才政策。